德赢官方随着全球含糖饮料消费量快速增长,中国也已成为含糖饮料重要市场。有研究表明,近年来中国居民消费含糖饮料的频率显著增加,饮食结构中含糖饮料的能量供应比例也有所增加,但含糖饮料对健康的危害却被人们所忽视。
仔细观察饮料包装会发现,上面的营养成分表明确标注了该饮料的含糖量,其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即糖的含量。一般包装上标注的是每100.mL饮料的含糖量,因此当我们拿到一瓶饮料,要先做个简单的换算。以最常见的两款碳酸饮料为例:红罐可乐,每100.mL含糖量10.6.g,换算成一瓶500.mL的可乐含糖量约53.g,折合成方糖(1块4.5.g)就是11.7块;蓝罐可乐,每100.mL含糖量11.2.g,换算成一瓶500.mL的可乐含糖量约56.g,折合12.5块方糖。
而像茶饮类如500.mL的柠檬茶就含有65g的糖,折合14.4块方糖。即使是功能类饮料,如某品牌饮料,每瓶(600.mL)的含糖量达28.8.g,折合6.4块方糖。另外,小朋友喜爱的乳酸菌饮料,每瓶380.mL含糖量高达57.76.g,一瓶就已经超过了一天添加糖的上限。
那么我们爱喝的主打“无糖”的饮料,就真的无糖了吗?无糖饮料指的是用甜味剂代替天然糖加入到饮料中,提供甜味但是不提供热量或者提供少量热量的饮料。虽然此类饮料很少或几乎不提供热量,但有研究结果显示,每天饮用含有阿斯巴甜的无糖汽水会使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相对风险分别增加67%和36%。人工甜味剂的摄入还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组分和功能,并进一步导致糖耐量的降低。
让人防不胜防的是,有些商家喜欢玩文字游戏,将实则是“无蔗糖”的饮料宣传成“无糖饮料”来误导消费者,以“不含蔗糖”“0蔗糖”等标识来判断产品是否无糖,存在被误导的可能。“0蔗糖”只是不含蔗糖,并不一定是无糖,在购买时还需要看一看配料表中是否有果葡糖浆、结晶果糖、蜂蜜、浓缩果汁及果酱等含糖配料。
以某品牌无糖白桃味苏打气泡水为例,每100.mL含糖量3.8.g,那么一瓶480.mL的量含糖量也要达到18.24.g,折合4块方糖,并非真正的“无糖”。
口腔中滞留的食物及碳水化合物经过降解会产生高黏性葡萄糖,这为菌斑基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,同时也促进了牙体硬组织脱矿,增加了患龋齿的风险。而含糖饮料中的糖分为口腔内的细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繁殖条件,更容易引起龋齿的发生。研究发现,经常吃零食及常摄入甜食或含糖饮料是幼儿龋齿的高危因素。
过量摄入含糖饮料会增加肥胖、非酒精性脂肪肝、痛风、胰岛素抵抗等的发生。除了成年人群,儿童、青少年含糖饮料的摄入也在逐年增加。研究指出,超过66%的儿童、青少年都有饮用含糖饮料的经历,而且含糖饮料的消费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。
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,每天多喝一杯含糖饮料会使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8%,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加17%,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30%。荟萃分析结果显示,摄入过多含糖饮料或人工甜味剂饮料,可能增加人群冠心病及脑卒中,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。
过量摄入含糖饮料会导致死亡率的增加。有研究表明,2019年中国因过量摄入含糖饮料而死亡的人数达到4.6万人,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95%。过量消费含糖饮料导致的死亡率增加了35%。这些数据表明,在过去30年里,中国人因过量摄入含糖饮料而面临的死亡威胁显著增加。
如果真的想喝甜味饮料,应尽量选择低热量、低糖的饮料。那么,低热量、低糖怎么识别呢?同样需要查看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标签,根据我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(GB.28050—2011),饮料要标明“低热量”,这意味着每100.mL中的热量低于80.kJ(约20.kcal),“零热量”则要达到每100.mL热量低于17.kJ(约4.kcal)的标准。标注“低糖”意味着每100.mL中的糖低于5%,而标注“无糖”则要求达到含糖量低于0.5%的标准。因此,在购买饮料的时候可以查看营养标签,选择低糖或低热量的饮料。
其次要控制每天摄入添加糖的量,根据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的建议德赢vwin399,每天添加糖不超过50.g,最好控制在25.g以下,以一瓶含糖饮料(500.mL)10%的含糖量来计算的话,建议一天不超过半瓶(500.mL/瓶)的量。
含糖饮料中最常见的添加糖就是单糖(葡萄糖、果糖)和双糖(蔗糖、乳糖、麦芽糖)。饮料中所含的糖不像主食中所含的糖,主食中的糖为多糖,需要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分解成单糖后才被人体所吸收;而含糖饮料中的糖几乎不经过消化就能被快速吸收,会引起血糖的大幅波动,不利于血糖的控制。
如果想喝饮料可以选择真正的无糖饮料,比如营养成分表中含糖量为0%的饮料。但很多无糖碳酸饮料中的磷酸含量很高,而过多摄入磷会影响钙吸收,铁、锰和锌等矿物质的利用也会受到干扰,因此也不建议多喝。
糖尿病患者最好的饮料就是白开水,或者淡茶、花茶、枸杞茶、袋包茶等德赢vwin399。有些人觉得既然喝不了甜饮料,能不能喝鲜榨果汁呢?鲜榨果汁在制作过程中水果的细胞壁会被破坏,其中的果糖、葡萄糖等被释放出来,这些糖在人体内的吸收率显著提高,更容易进入人体参与代谢。其次,鲜榨果汁会导致某些维生素的破坏,如维生素C等。最后,鲜果汁在制作过程中会去除水果中的膳食纤维,剩下的就是一杯能量满满的糖水了,因此建议还是直接食用水果为好。
关注:康复杂志,不断拓宽你的健康眼界,好玩有趣的科普德赢vwin399,尽在掌间,快点击在看,让更多的人收获健康吧!